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北京: 死亡議題藝術展北京揭幕 盼帶動民間多元討論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


展覽「將死亡帶回生活」近期在北京798藝術區內的MACA藝術中心登場。圖為藝術家張沐辰的作品「呼吸」,若是有觀眾靠近該作品,機械呼吸的節奏會加速。中央社記者謝怡璇北京攝 114年7月4日

(中央社記者謝怡璇北京4日電)近期一個關於死亡議題的展覽北京登場。策展人岳明月表示,在一場論壇中發現藝術可以開啟死亡議題的討論,便著手規劃;策展人周雯靜表示,希望透過藝術還原死亡多元且復雜的樣貌,讓民眾開啟死亡相關話題。


展覽「將死亡帶回生活」近期在北京798藝術區的MACA藝術中心登場。該展覽聚焦死亡議題,匯聚藝術界、人類學界等21位創作者的作品,呈現個體生命經驗與社會、文化及公共領域中死亡議題之間的關聯。

展覽北京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醫學社會學研究中心發起,北京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景軍擔任學術指導,周雯靜與岳明月擔任策展人。

走進展區,映入眼簾的是掛在白牆上的藝術作品,在作品周圍的牆邊可以發現由相紙做出來的飛蛾,這是藝術家雲峰的作品「朝著有光的地方走」,呼應臨終者離世前,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要朝著有光的方向走。而在展區內也會聽到,由藝術家鄭確的作品「錯位」發出的呼吸聲,展現死亡前夕的時間、空間及主體性。


關於策展最初構想,岳明月表示,最初她與周雯靜聽景軍教授的醫學社會學課程,了解景軍在死亡議題的長期研究,包括疾病死亡、城市和地區不平等的死亡等。之後她們在上海哈佛中心的一場論壇上講述自己的作品,有位人類學家深受感動,讓她們發現可以透過藝術開啟死亡議題的討論,便開始與景軍規劃展覽

周雯靜表示,該展覽試圖還原死亡真實樣貌,死亡是多元且復雜的,裡頭包括恐懼、危險等,但仍有美好的部分。如作品「反向關懷」是景軍的團隊花費4年時間,蒐集家屬在親人離世後的口述,記錄下臨終者關心周遭人的行為。該項作品去年曾在上海展出,開幕時正值清明節,很多民眾為了該作品來看展,在作品前淚流滿面,發現很多時候離去的人,給活著的人留下很多溫暖。


另外,展覽展出由周雯靜、景軍共創作品「給自己開藥方」。周雯靜介紹,作品來源於景軍的團隊做的田野調查。文章提到,在中國農村有醫患關系導致的抗生素濫用問題,因此邀請9個家庭將家中的常備藥裝在抽屜裡展出,可以觀察到不同家庭的用藥史、面對疾病的態度,包括有些含有老人、小孩的常備藥,或出於焦慮而預先准備的藥物。

周雯靜說,該展覽想透過藝術,這個相對柔軟的空間挑戰死亡禁忌,讓民眾可以和家人開啟死亡話題。她說,之前就把策展活動發給父母,父母以開玩笑的口吻描述後事該如何處理,因此更了解父母對後事的想法。「我在想死亡,它不是灰色,也不是黑色,是彩色的,死亡有不同的情況,我們想以較客觀、多元的方式呈現死亡議題」。

岳明月介紹其作品「祈主保佑生養」,表示名字源自於小說「使女的故事」(The Handmaid's Tale)裡的一句禱告詞。她說,在「使女的故事」中,女性的子宮、生育權力都是被控制的,因此她以紗線和紅紗縫制呈現子宮,希望觀展民眾可以在作品裡游走,想像生命最一開始的地方,當中包括疼痛、愛及對新一代的希望。

周雯靜介紹其作品「女人系列.節育環」是在2014年創作,當時她陪她的母親取下配戴20多年的節育環,取出後出現大出血,對身體造成嚴重影響,因此她開始關注節育環,並在3年的時間內采訪50名曾裝有節育環的女性,深度了解後開始創作300多個歷史中真實出現的節育環,用銅按一比一的比例制作,將看上去像女性首飾的節育環放在藍絲絨上,表達美與充滿諷刺的意味。
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     無評論不新聞,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55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.0011 秒